在笔者看来,营销等商业活动确实不能什么都跟,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消息,但就当下的硬件厂商来说,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
网上有很多段子用来揶揄理工男的,比如女友感冒了,多喝点热水,发烧了,多喝点热水,心情不好了,多喝点热水,热水成了万应锭,看似关心,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对于一些列关于健康的话题出现同样如此,舆论都在对不幸感到心痛,对疾病感到恐惧,实际上这跟理工男的热水段子一样,意义不大。只是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对预防疾病没有什么帮助。而智能硬件厂商不同,它所能提供的是治愈系的解决方案。
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智能硬件其实可以在预测疾病、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智能硬件厂商这时候站出来,不仅有助于卖货,更有助于引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利人又利己。可能有人因此改变了自己,养成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样不仅不会对品牌照成损失,反而有助于提升品牌美誉度。
那么对于这些智能硬件厂商而言该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呢?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方面,针对C端要强化智能硬件的健康功能属性。
商业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有市场价值。有这样一种说法,智能硬件这门生意大致可以分为普适价值和极客价值,所谓普适价值,适用于所有人,明确解决用户痛点的一种价值表现;所谓极客价值,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即可用户的产品。后者与前者相比明显蛋糕要小得多,前者更像是价值实现,而后者更像强调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很多智能穿戴硬件的卖点有些过于杂,而且集中于助眠、社交、闹钟、计步等体验的角度。例如小米,小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布局可以称得上是“大而全”,从“头”到“脚”基本都有涉及专利,虽然也有不少类似于睡眠质量检测等洞察身体情况的功能,但如今看来绝大多数功能并不具备普适价值,没有击到用户的痛点,依旧停留在极客们的“爽点”上。
另一方面,加强与B端体检机构的合作。
毫无疑问,智能硬件有自己独有的价值,但就目前来看它永远无法替代专业的体检,而以健康智能硬件为主的厂商与各大体检机构的关系也并不是竞争关系,更多的像是种互补的关系,因为智能硬件的存在,这让更多人能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出现不适时愿意相信智能硬件选择的指令去接受体检,这让原来很多对体检无视的人愿意去体检,降低了健康风险。
对于智能硬件厂商来说,人们对医疗机构往往信任程度会更高一些,借助专业的医疗机构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健康智能硬件的功能,增加信任度,便与产品的推广。
对于体检机构来说,通过智能硬件,便于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跟踪调查、互动咨询、及时就医等一整套流程的打通,描绘用户健康大数据的完整画像,最终实现了病前预防、病后管理、长期观察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
预防大于治疗,许多重大疾病的年轻化足以引起我们所有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而智能硬件在洞察人们身体变化、规避隐患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智能硬件厂商来说,迎合当前公众情绪,找准合适的姿态,推出适时的治愈性产品才是眼前的当务之急。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转载保留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