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 房产 > 中药怎么熬,中药一般怎么煎熬

中药怎么熬,中药一般怎么煎熬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30 00:46:52 编辑:强盗电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一般怎么煎熬

要用凉水淹没中药,用大火烧开,改用文火一般30分钟,然后把药汁倒出,再添水用同样的方法两次,总共三次,把药汁都倒在一起,分三次服用既可,我家里的人喝中药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一般20-40分钟,长的要1小时,短的可能5-10分钟,不同种类的药煎方法是有讲究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把药放在砂锅里,用凉水泡半小时,然后用大火煮开,换小火熬20分钟,把药汁倒出碗里,再放入凉水大火煮开,换小火20分钟,把药汁与原来药汁倒到一块,扔掉药渣。喝了药不舒服应该是药不对症,一般不是煎药的问题。
开始泡药的水是不倒掉的。■煎药用具 以砂锅或无破损的搪瓷器皿为最好,不用铁、铝制品。 ■用水与水量 煎药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皆可。加水量以超过药物1~2厘米为度;慢性病人及儿童用水可酌减。 ■火候 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用慢火(文火)煎熬。也有单纯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医嘱。 ■时间与次数 一般头煎沸滚后半小时为宜,二煎的加水量与时间,按头煎的二分之一为适宜。据试验,两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为药物煎煮后,溶剂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药物之内,另一部分在药物之外,形成两种不同的浓度。当药物内部有效成分的浓度大于外部时,可继续向外释放,到浓度相等时,就不再向外释放了。所以必须换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继续向外释放。因此,中药汤剂一般煎两次为宜。 ■具体方法 先用冷水将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后再煎。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植物细胞慢慢膨胀、破裂,蛋白质及淀粉等也会逐渐溶解在水中,不会阻滞有效成分的释出,所以药效较高。如用开水煎药,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会产生凝固现象,使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留在凝固体内不易释出,药效就不能充分发挥。煎药时要避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也不要反复揭盖,以避免有效成分挥发。 根据药物的功效、毒性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如解表、清热类药宜急火煎,时间要短,否则会降低药效,改变药性;厚味滋补药如肉苁蓉、熟地之类,宜慢火久煎,时间要长,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释出。某些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之类,亦应慢火久煎,才能减低毒性,增加药效。

中药一般怎么煎熬

2,中药该怎么熬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中药该怎么熬

3,谁告诉我煎中药详细的步骤啊

一、中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中药煎煮宜选用那些器皿? 煎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防止这些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 三、中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药平面寸许,浸泡0.5-1小时。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在夏季,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使水高出药平面约1-2厘米。 ②加热火候 一般在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疾病的中药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 ③煎煮时间 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④二煎(复煎)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煎药的正确程序   先把药物放入锅里,然后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锅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为什么某些饮片在煎煮时要“后下”   芳香类药物,含有容易挥发的成分,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   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有些饮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药如果久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如大黄煎久了,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就会被破坏,而降低了泻下的功效,而钩藤如果煎煮的时间超过二十分钟,其降血压的作用明显降低。
每一副先熬该先下的药,按照具体药物要求的时间下其他剩余药物,并且病症不同,熬药时间也不同。一般计算是熬开之后小火15--30分钟,补益药物可以达到一两小时,感冒药物最多不大于15分钟。时间到了倒出器皿里。马上加水熬第二次,待开了之后小火熬的时间稍少于第一次,到出,两次熬出的药汁一起混合,分两次(一般是温的时候)口服。 希望你可以告诉我你的药物和病症就更好回答了。

谁告诉我煎中药详细的步骤啊

4,怎样煎中药

用具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沙锅为好,因为沙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容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可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水 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来熬药,只要水质洁净即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  温度 温度是煎药时使中草药有效成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药时一般以小火(文火)为宜。因为一开始就用大火煎熬,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药所含蛋白质很快凝固而影响有效成分析出。故最好是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中草药浸泡15分钟,这样做可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经过浸泡而胀大,再用小火煎药,可使蛋白质慢慢析出,这样药性可不被破坏,水分也不会很快被煎干。  时间 因药性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但发汗药、挥发性药只要20分钟(大约在水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就够了;对强壮补益药则煎的时间要长一些。  很多人习惯以颜色的深浅来决定煎药时间的长短,认为把汤液的颜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些中草药的颜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实际上药的有效成分却早已煎出来了。有的药煎的时间太长,会造成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次数 中草药汤剂,每剂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药液叫“头汁”,第二次的叫“二汁”)。头汁的加水量以盖过药面为宜,大约为药料体积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适当减少一些。对一些较难煎出有效成分的药料如矿物药、贝类药等,则需煎3次。  另外,有些药物如矿物类的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需先煎一段时间再加其他药同煎,有的还须先打碎再入煎。另一些药,如发汗药(薄荷、荆芥等)或芳香健胃药(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须待其他药物先煎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叫“后下”)同煎。有些贵重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须磨碎冲服,三七、白药等药粉也需冲服。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 1.“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 2.“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 3.“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 4.“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 5.“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 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 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 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 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 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虽然你问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就像1楼所说的那样煎药。因为先煎后放你不明白。必须医生指出。所以还是按医生所说的,按一楼所讲的煎。补充一下,就是没有砂锅或药壶也可以拿铝锅,放心没有问题。总的支持一楼!!!!!!!!!!!!!!!二楼说的也不错,但有些繁琐。!(其实煎药很简单)关于第二个问题:分俩次煎,是为了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还是煎俩次好,而且一次煎一天的药要分好几次吃,煎一次的话,量掌握不准。过去老人们常说“三碗煎一碗”,基本上要是每天吃俩顿的话,每次煎出药液200ML左右就行,加水的比例应该是600-800ML!分三次吃的话,每次煎300ML左右,水和留下药液的比例大概3:1左右!具体还得自己掌握。 煎药时间:一般水开了算时间15-20分钟左右!具体得看什么要,如果易挥发的就短一点,矿石类就多煎一会。(前提不算先放和后下的)

5,中药怎么样煎

文火煎
用锅煎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人类抵抗疾病及繁衍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只是由于煎药过程稍显复杂,下面我详细地介绍一下煎煮中药需注意的各个方面: 煎药器具的选用-煎药的加水量-煎药中注意的问题-煎药前的浸泡-煎煮次数-煎药温度--煎煮时间-留取药液量-服汤药方法-特殊药的煎煮-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佟R虼?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买个容器
用砂锅或搪瓷锅煎

6,怎样熬中药最有效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如下:1、浸泡:煎煮前需浸泡中药1h左右。2、煎煮:中药材一般需要煎30分钟左右。若解表类、清热类中药煎煮15分;若滋补、根茎、矿物质类煎煮40-60分钟。3、器皿:煎煮药材一般用瓦罐、砂锅,以及电子煎药机。
1、浸泡:将中药放在砂锅或者瓷碗中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充分浸透,煎煮的时候便于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2、煎煮:中药材一般需要煎30分钟左右。若解表类、清热类中药煎煮15分;若滋补、根茎、矿物质类煎煮40-60分钟。煎药的时候要加足水,高出药面2-3厘米,煎煮时大火煮开后转成小火煎煮20-30分钟,这是头煎,然后倒出煎好的药物,等砂锅冷却后再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再转成小火慢煎20分钟即可,这是二煎。3、器皿:煎煮药材一般用瓦罐、砂锅,以及电子煎药机。
中药怎么熬有效?中药的熬法是一副药熬三次,用砂锅熬,弟一次熬40分钟,第二次熬35分钟,弟三次熬30分钟,三次熬的汤放到一起,每天早晚喝,一天两次。
不要小看煎熬中药的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熬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熬出高质量的药汁。难怪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熬药技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熬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熬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那么,应当怎样熬中药呢?让我们从熬药物的工具说起。 一、选好药锅 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 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三、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 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熬药方法。 1.先熬: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以减轻毒性。 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 3.包熬: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熬。 4.另熬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熬,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一剂药熬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发生凝集,太太影响药效。参考资料:http://www.healthren.cn/TCM/medicine.htm

7,怎样熬中药才是最科学的

不要小看煎熬中药的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熬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熬出高质量的药汁。难怪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熬药技术。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熬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熬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那么,应当怎样熬中药呢?让我们从熬药物的工具说起。 一、选好药锅 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 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三、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 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熬药方法。 1.先熬: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以减轻毒性。 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 3.包熬: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熬。 4.另熬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熬,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一剂药熬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发生凝集,太太影响药效。参考资料:http://www.healthren.cn/TCM/medicine.htm
在我们身边,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不少,喜欢看中医的人亦颇多。但是他们却未必懂得如何煎煮中药。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一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邝翠仪,请教这看似简单的“学问”。 不是任何器皿都可拿来煎药 不少人为求方便,随便选择器皿来煎煮药物。殊不知,铜锅、锡锅、铝锅都不宜用于煎煮中药。邝翠仪解释,这些器皿在加热过程中,有可能与多种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的疗效。人们从古到今都沿用陶瓷沙锅不无道理,因为其性质稳定,传热均匀,并且能避免煎煮过程中与药物发生化学变化,是煎煮药物的首选。其次,玻璃及搪瓷器皿也可选用。 煎煮前切忌清洗草药 很多患者在煎煮中药前习惯清洗草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恰当。邝翠仪告诉记者,譬如含有糖和甙类的草药清洗后,这些可溶于水中的药物成分将会丢失,导致药效降低。不过煎煮前的浸泡工序是必要的,可使某些药物成分容易析出,从而提高煎煮液的浓度。一般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动物脏器、矿物质为主的药物浸泡60分钟,冬天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药性不同,煎煮方法不一 药物煎煮多久,火力多大要取决于其药性。煎煮解表药、祛风寒药物(治疗外感风寒、风热感冒症状的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导致药效丧失,应用武火(即大火)煎煮。但在煎煮滋补、调理一类的药物则应先武后文,即开始大火煮沸,然后减低火力慢煎,这样煎出的药液浓度高,药效持久。 一般来讲,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多次煎煮疗效低 有实验证明,单味药和复方的第一煎和第二煎占煎出率的70-80%,而第三煎和第四煎占煎出率的20%-30%,所以中药汤剂最好煎煮二次,但不赞成煎煮次数过多,因为有的药物有效成分经过长时间加热会分解、水解,在溶出的同时,药效被破坏。
最好是砂锅,陶瓷瓦罐。切忌不能用铁锅。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1.中药煎药沙锅是首选,切忌使用金属类,一般搪瓷类制品也不建议使用。2.水以矿泉水、净化过自来水为首选。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建议使用其他水。3.火以炭火为首要,但目前情况下,以煤气、天然气为主。先大火,煮沸后改中小火。煎至原水量的四分之三,停火微炖3分钟。4.药物浸泡,针对医生的嘱咐,将药物分类,是先煎还是后下。5.将一份药物先煎成四分之三后倒出,在药物中再加入热水第二次煎10分钟倒出。把1和2次的药液混合,放入清洁的沙锅中再煮沸,等晾温后就可以服用了。这样药物中有效成分约80%全部释放出来。

8,怎么熬制中药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1. 标准煮法:药材为一般的补药(例如包含有当归,黄芪,熟地)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不可使用铁锅或铜锅),加入适量的水(超过药面约2公分,大约4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再重复用三碗水煎煮成8分,前后两次混合服用.  2. 快煮法:药材含有挥发性中药(例如银花,菊花等治疗感冒的中药)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刚好盖过药面,约三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10分钟,不可打开盖子,煮一次即可服用,不必重复一次.  3. 后下法:药材中含有不耐煮的中药(例如天麻,钩藤,麻黄等)  步骤一:先用四碗水浸泡药材约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时,再将不耐煮的中药(一般会另外包)投入再煮5分钟,将药液倒出于碗中即可服用.  4. 先下法:药材中有一些需久煮的矿物类(例如:滑石,石膏).  步骤一:先将矿物类的中药(另外包)加入六碗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材.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服用即可.  5. 另煎法:药材中含有一些名贵药材(例如人参)  步骤一:先将一般药材加四碗水放入锅内,浸泡半个小时,大火煮沸后,小火煮到剩一碗水,放凉.  步骤二:将名贵药材的药材,加一碗水,于电饭锅中蒸30分钟后,取出与上述药液相混,即可服用.  “良药苦口”,中药本来就不太好吃,何况是水煎中药?可是,如果真的病情需要服用水煎中药,那么,至少也要“料理”正确,水药的药效才会彻底出来,所以,如果有机会服用水煎中药时,别忘了问问您的医师,该如何煎煮您的中药,可不是一味地“四碗煮成一碗”! 按传统方法,就是把中药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文火慢慢煎熬.倒出头道煎药汁后,再用冷水浸泡4~5个小时,之后再用文火煎熬一段时间,倒出二道煎药汁.  可是煎中药时,存在3个有关卫生的问题:一是中药在采集和制作过程中易混入杂质. 二是某些中药可能含铅,汞,硫等.有关部门曾对铅超标的茶叶进行过试验,发现冲泡的茶汁中没有铅,如浸泡超过1小时,铅被浸出,茶汁中会含有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铅,这对煎中药也有借鉴作用.三是“千滚水”的把握问题.  我建议对传统煎中药的方法进行一些改进:首先,煎中药采用纯净水,因为普通自来水中含有余氯,在水沸时,中药会与水中的有机物质产生反应,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中药熬制时间越长,生成越多.入锅以前,先用纯净水将黄芪,丹参淘洗几次,这样可清除不少表面的杂质,然后再用沸水煮,片刻后,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状物质,此时应迅速用汤匙把这一层脏物清除掉,然后再改用小火煎熬稍长一些时间,倒出头道煎药汁,之后,泡一会儿,再用沸水煎熬稍长一些时间,倒出二道煎药汁,保暖备用,并倒弃药渣.  用这样的方法煎中药有几个好处:一是解决了“千滚水”的难题,二是可除掉很多杂质,三是可避免铅等重金属的危害,四是不会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损失,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国喜教授点评:1.煎煮中药不必使用纯净水,但一定要用清洁水,如自来水,井水,泉水等均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数小时,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2.清洁中药饮片也不必使用纯净水,用清洁水即可,只需将中药饮片清洗2至3次,以去除杂质.3.煎煮中药前,要对中药饮片进行浸泡,但不必浸泡时间过长.一般情况下,冬季为40至50分钟,夏季半个小时以上就可以了.头次煎后不必用冷水泡,加水直接煎煮即可.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1. 标准煮法:药材为一般的补药(例如包含有当归,黄芪,熟地)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不可使用铁锅或铜锅),加入适量的水(超过药面约2公分,大约4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再重复用三碗水煎煮成8分,前后两次混合服用.  2. 快煮法:药材含有挥发性中药(例如银花,菊花等治疗感冒的中药)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刚好盖过药面,约三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10分钟,不可打开盖子,煮一次即可服用,不必重复一次.  3. 后下法:药材中含有不耐煮的中药(例如天麻,钩藤,麻黄等)  步骤一:先用四碗水浸泡药材约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时,再将不耐煮的中药(一般会另外包)投入再煮5分钟,将药液倒出于碗中即可服用.  4. 先下法:药材中有一些需久煮的矿物类(例如:滑石,石膏).  步骤一:先将矿物类的中药(另外包)加入六碗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材.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服用即可.  5. 另煎法:药材中含有一些名贵药材(例如人参)  步骤一:先将一般药材加四碗水放入锅内,浸泡半个小时,大火煮沸后,小火煮到剩一碗水,放凉.  步骤二:将名贵药材的药材,加一碗水,于电饭锅中蒸30分钟后,取出与上述药液相混,即可服用.  “良药苦口”,中药本来就不太好吃,何况是水煎中药?可是,如果真的病情需要服用水煎中药,那么,至少也要“料理”正确,水药的药效才会彻底出来,所以,如果有机会服用水煎中药时,别忘了问问您的医师,该如何煎煮您的中药,可不是一味地“四碗煮成一碗”! 按传统方法,就是把中药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文火慢慢煎熬.倒出头道煎药汁后,再用冷水浸泡4~5个小时,之后再用文火煎熬一段时间,倒出二道煎药汁.  可是煎中药时,存在3个有关卫生的问题:一是中药在采集和制作过程中易混入杂质. 二是某些中药可能含铅,汞,硫等.有关部门曾对铅超标的茶叶进行过试验,发现冲泡的茶汁中没有铅,如浸泡超过1小时,铅被浸出,茶汁中会含有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铅,这对煎中药也有借鉴作用.三是“千滚水”的把握问题.  我建议对传统煎中药的方法进行一些改进:首先,煎中药采用纯净水,因为普通自来水中含有余氯,在水沸时,中药会与水中的有机物质产生反应,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中药熬制时间越长,生成越多.入锅以前,先用纯净水将黄芪,丹参淘洗几次,这样可清除不少表面的杂质,然后再用沸水煮,片刻后,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状物质,此时应迅速用汤匙把这一层脏物清除掉,然后再改用小火煎熬稍长一些时间,倒出头道煎药汁,之后,泡一会儿,再用沸水煎熬稍长一些时间,倒出二道煎药汁,保暖备用,并倒弃药渣.

文章TAG:中药怎么熬中药怎么一般

最近更新

房产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