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新业务与美团的核心外卖也是环环相扣,美团点评也是深谙其中的关系。因此,在2019年1月的2019美团外卖产业大会上,美团点评宣布投入11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商家。足以见美团对B端业务的重视。
根据凤凰科技的报道,B端激烈的同业竞争仍然是美团点评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而且互联网行业技术、模式、用户等各个方面均存在被颠覆的可能。也就是说,to B业务具有长期发展空间,但不能回避的是美团点评需要面对严酷的外部竞争。
一方面,在商家端的竞争上,美团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口碑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升级。2019年1月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宣布,将实行暖冬计划,大幅降低商家费率。当月美团也宣布了110亿计划。平台间针对商家的争夺,已经接近赤膊。
另一方面,供应链平台快驴也在承受着来自阿里的阻击。就在快驴的增长逐渐刷新美团财报该项业务数据的时候,饿了么也决定重启其供应链平台“有菜”,准备向餐馆推广该生鲜供应链平台,应对快驴的增长。
此外,此前入局的宋小菜、美菜以及社区团购等方面,也都在这块生鲜供应链的蛋糕前卡住位置。上述行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C端红利渐少,争夺战的焦点也将转向B端的商家,针对商家的各项服务业务将是平台间的新战场。
摩拜在美团点评的尴尬地位
最近摩拜也将大幅度调整战略,正在全面撤出海外市场,把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回国内。亚洲以外地区即将进行更多裁员,其中可能包括欧洲和美国。,最终计划就是只在国内开展业务。
这几年里,无论是哪家共享单车公司,都没有找到太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仅仅依靠收取用户使用单车每小时一元钱的营收模式根本无法让公司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于是各家共享单车厂商只能不断从资本市场上通过多轮融资来支撑下去。而当资本市场最终失去耐心的时候,也就是这个领域到了接受最严格考验的时候,失去了融资的共享单车显然不足以自我成长。
因此,共享单车不赚钱是大家的共识,早期摩拜和ofo都是靠大量收取押金来吸引投资,因为投资可以靠收取用户押金快速回本,但是以往ofo的摩拜都没有料到收取押金后会出现的局面。ofo遭遇退押金事件,摩拜还算幸运,据去年美团点评公布的财报里发现摩拜亏空几十亿押金,幸亏被美团点评收购后由美团点评承担,才不至于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
曾经,摩拜和ofo在发展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扩张国外市场,但是随着现在国内市场大规模亏损,注定不能兼顾海外市场,甚至可能海外市场也和国内市场一样都是亏本运营。
ofo挺可惜的,从摩拜被收购后再也没有新资金注入,无力再同时维持国内和国外的市场,早已放弃海外市场,连海外运营部都撤销了。摩拜也有海外业务,被美团点评收购后不缺钱,有可能再扩大海外市场,但现在没有扩大海外市场,并有可能全部关闭,这也是有原因的。
实际上,美团点评收购摩拜是个巨大的坑,从去年的财报上看,摩拜没能为美团点评盈利,反而还要美团点评不断给摩拜输血。从一开始美团点评收购摩拜花了155亿,并承担摩拜81亿的押金亏空,等于是花了200多亿收购了摩拜。而和摩拜差不多规模的ofo现在估计才值30亿,不到一年时间ofo就亏到这样的地步,摩拜要是没被美团点评收购,结局或许一样。
现在就算美团点评营收不错,但摩拜成为美团点评的一个败笔,美团点评不可能一直给摩拜输血,必须改变这个局面,从之前对摩拜进行整合裁员,到之后要把摩拜改名美团点评单车,再到关闭这一切都是为了美团点评的发展。
摩拜的海外市场估计没有盈利,假如是盈利状态,而且又具备国际化布局和形象,摩拜也不会选择关闭。既然海外不赚钱,而美团点评只是在国内发展,为什么要坚持发展海外市场?
自从美团点评收购了摩拜以后负担更重了,不但集团自己要在o2o大花钱,摩拜这边又要烧钱,因为共享单车本来就是入不敷出的行业,在未找到可靠的盈利手段之前,都是需要“供血”。而目前能看到的是,现在美团点评是把摩拜都整合进美团点评,将摩拜改名美团点评单车也是为了扩大美团点评的影响力,让美团点评单车出现在大街小巷成为美团点评的活动广告。除此之外,摩拜的LBS服务可以帮助美团点评获取更多位置数据,以及推广自有的支付,也只有这些因素符合美团点评的目标。
互联网公司的关键价值,在于高流量下的高频用户行为,以及市场上的新需求、供给方式和创新动力,美团点评在这几个方面都进行着尝试,未来会怎么样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目前成本上升和摩拜拖后腿的态势,美团点评的亏损必然会持续下去。
[本文由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