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此前167亿美元收购的FPGA巨头Altera,以及收购Here地图15%的股份,英特尔在自动驾驶赛道完成了CPU+FGPA+EyeQ+5G的技术布局,获得的不光光是这些独角兽们的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组合合力,在自动驾驶芯片赛道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相当于用资本换取了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时间。
地平线作为英特尔的重要“棋子”,在以摄像头为主的感知技术、驾驶策略、RSS(Responsibility Sensitive Safety)模型等方面具有优势,再加上地平线正努力从后装市场向前装市场的开拓之中,对英特尔在中国市场及自动驾驶生态布局都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其次,在与最主要的对手英伟达的竞争中,地平线采取了一条与客户连接更为紧密的芯片+算法+云的超常规打法。
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传统芯片商业模式中,芯片厂商卖出产品后就与用户失去了联系,然而自动驾驶芯片(AI芯片)必须在应用场景下有相应的算法与之配合,根据场景进行感知分析,这个过程是不断升级迭代的,因而要求用户与厂家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地平线作为初创公司的优势在于,可以放下身段,灵活决策,深入了解用户的场景需求后,通过算法去解决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将处理器进行深度优化,形成了一套基于场景理解的软硬件结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大大加快形成定制化产品的时间和推出速度。
在“征程二代”发布时,地平线就表示已经在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驾驶(ADAS)、多模交互等方向斩获多达5个国家的客户的前装定点,并有望于明年上半年获得双位数的前装车型定点。
很显然,随着自动驾驶研发公司以及主机厂对应用落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更容易形成产品形态,包含在定制解决方案中的专业芯片的市场正在逐渐开放,这也是地平线能够与巨头“较劲”的倚仗所在。
有了英特尔这座“靠山”,地平线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挤进了英特尔的生态圈,又有自己的独特打法,地平线就能如履平地般的一直这么“顺利”下去吗?除了要应对英伟达为代表的通用芯片巨头的狙击外,还有哪些玩家会对地平线形成挑战呢?
智能相对论认为,自动驾驶芯片赛道在地平线之外,还有三股势力未来或将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第一股势力是算法公司。
从地平线的商业模式中可以看出,在其由通用解决方案构成的“产品”中,芯片只是其中的硬件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软件层面的算法。因而,当算法公司决定入局芯片赛道,或者与一些芯片巨头合作,进入到芯片巨头的生态中,就能马上形成对现有格局的冲击。
国内的商汤科技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算法层面有着非常深厚的实践,计算机视觉技术也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此看来,以商汤为代表的算法公司会是一个不小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股势力是阿里系的芯片企业。
自动驾驶芯片市场是一座潜力巨大的金矿。根据Gartner公司的数据,到2021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芯片行业的年营收将增长超过一倍,至50亿美元。在中国,根据相关规划,将在10年内部署30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并使用自主芯片。目前政府已经设立200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来投资本土芯片厂商。这对国内开发车载AI芯片的初创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实际上,国内的科技巨头中,阿里在AI芯片上的布局颇多,目前已经投资了寒武纪、深鉴科技、旷视等,这些独角兽在各自的领域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壁垒,在阿里的支持下,这些企业随时可以进入自动驾驶赛道,届时也将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第三股势力是华为。
在自动驾驶上,华为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早在去年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就发布了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的计算平台MDC 600,基于8颗昇腾310 AI芯片,同时还整合了CPU和相应的ISP模块。
华为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芯片性能有多厉害,而在于其在硬件、5G通讯、云平台、车联网系统等方面都有布局,虽然“不造车”,但围绕着自动驾驶,华为已经形成了生态闭环,很容易以“全家桶”的形式完成对OEM的市场铺排,这套打法不光对自动驾驶芯片企业有影响,对整个自动驾驶赛道都颇具“杀伤力”。
总结:芯片是一个极易形成赢家通吃、高度垄断的行业,英伟达虽然以绝对出货量是目前自动驾驶芯片赛道无人可敌的“霸主”,但随着自动驾驶研发的深入,行业对芯片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这也是地平线的机会,在诸多挑战面前,地平线胜出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快速落地进行市场覆盖,在市场的验证中完成升级迭代,周而复始循环中,在自动驾驶实现之前始终保持着足够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市场格局成型之前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
[完]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AI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