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为国内人员普遍外语比较差,而且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国的务工人员来说,对国外的环境也是知之甚少,所以面对这样的公司,更多时候是维权无门,只能忍气吞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出过务工人员来说,毁掉的可能不是一个人,更是其背后的一个家庭。
再次,向务工者收费是硬伤。国际劳务公司与国内的招聘平台有所不同,因为对接双方需求的过程中,涉及诸多的服务与运营成本,所以,许多劳务公司都是针对雇主和求职者双向收费。而且分国内和国外两部分缴费,比如国内缴费在3万~5万,剩余的费用是在国外工资里面扣除(可以按月或者按年扣除)。虽然发达国家费用较高,但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考虑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待遇能够达到1~5万/月,而且具有免费的医疗和商业保险。另外,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可以充分保护劳动者的个人权益。
平台提供了相应服务,合理收费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鉴于国内目前主流的求职平台,都是仅向雇主端收费的大环境。向求职者收费,甚至是在落实工作前就提前收费,一直深受求职者诟病,也很容易被求职者认为是一个旁氏骗局。
众所周知,国内就业,就都存在试用期的概念。求职者是否胜任新的工作岗位,还需要双方一段时间的磨合。而最终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的服务于一家公司,主动权往往在于企业。所以,即使是求职者上岗,也存在着工作不稳定的诸多可能,甚至面临被雇主辞退的风险。
因为,这种情况下,由于用工单位只是与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合同关系,对于用工单位可否与派遣单位约定法律之外的退回权,法律并没有规定。一种观点认为,除法定退回权之外,用工单位不得与派遣单位约定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派遣单位。所以,在这种合作关系中,求职者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将是投诉无门,甚至损失惨重。所以,网络上投诉诸如此类收费行为,多数认为此举无异于诈骗。因此这种商业模式也一直被广为诟病。
最后,宣传过度可能只是一袭华丽的外衣。据于见的观察, 走出趣是一家非常具有媒体经验的公司,在媒体通稿的撰写上,在营销软文的输出上,都很有广告公司的风格。而从天眼查了解到创始人畅丽坤的背景。其介绍是:走出趣创始人&CEO。全面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十余年互联网行业运营和管理经验,曾任职于阿里巴巴、搜狗科技、赶集和敦煌网,多次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互联网资源丰富且极具整合能力。
由创始人的背景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确实有着浓厚的互联网基因,也深谙媒体宣传之道。所以,也有人调侃,走出趣仅仅是一个自媒体,只有宣传咨询的功能,这个平台本身是不能开展招工派遣的。实际上,无论其是否有劳务派遣的资质,多轮融资的成功,已经证明出国务工的商业模式,至少是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