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到2017年,是国内网络音乐版权走向正规化的几年。此时与天天动听合并的虾米音乐却未得到足够版权支持和重视,阿里未能加紧囤积版权,反而将重心放到了“阿里星球”上。
随着2016年,腾讯进一步收购拥有酷我音乐和酷狗音乐的海洋音乐股权,组成腾讯音乐集团,旗下QQ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在音乐版权上一骑绝尘。数据显示,彼时光QQ音乐的曲库规模就达到1500万首,而虾米音乐只有400万首。错失音乐版权争夺战,导致无歌可听,让一度想变成大众的虾米音乐,再度退回小众,为今日的关停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相比来看,与虾米同年成立的咪咕音乐,截至2020年12月,已经拥有超4000万首正版歌曲,新歌覆盖率超95%,守住了阵地。并且凭借中国移动在5G超高清技术上的优势,近几年不断推出至臻音质、极光音效、臻3D等5G超高清音质功能,以及打造5G+4K+VR超高清直播等沉浸式视听娱乐,找到了差异化竞争路线。
毋庸置疑,音乐版权当然是在线音乐赛道PK的“胜负手”,但仅有版权,没有合理的商业变现模式,以及用户生态,高昂的音乐版权费也会让平台方面临运营窘境。其中的关键是要将音乐APP从听歌工具变成泛娱乐平台,找到合理的变现模式。
从腾讯音乐2020年Q3财报数据来看,该季腾讯音乐总营收人民币75.75亿元,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23.24亿元(在线音乐订阅营收为14.6亿元),而社交娱乐服务营收入达到52.5亿元,扛起了腾讯音乐集团的营收大旗。
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线音乐服务ARPPU为9.4元,而社交娱乐服务ARPPU为166.7元,两相对比可知,在线音乐平台泛娱乐化是营收的主力军,这背后离不开腾讯音乐孵化了《全民K歌》为代表的在线音乐社交娱乐业务,能为腾讯音乐不断造血。
机会其实一直都在,尤其是在5G时代,随着泛娱乐场景的多样化,唯有通过不断布局多元化内容和业务,满足B端和C端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方能给企业不断输血,找到新机会。
咪咕音乐就是如此。一方面推出“咪咕爱唱”,主打家庭K歌娱乐场景,快速抢占大屏音乐领域。通过亲子、在线教育、有声电台、播客共创等版块,布局大音频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类型。另一方面,通过与喜马拉雅、芒果TV、百度网盘、苏宁易购等12家公司推出权益联合会员,助推咪咕音乐拓展用户。
此外,借助中国移动5G+AICDE的技术,咪咕音乐在云演艺科技制作、超高清体验、云端交互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升级,借助新技术红利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2020年12月,咪咕打造了全球首场5G+4K/8K+XR云演艺咪咕汇,将云观众、云包厢、云打Call等云演艺新玩法引入演艺场景,推动咪咕汇付费观看用户规模突破1250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反观虾米音乐,虽然率先尝试音乐付费业务、也做出了音乐社区,尽管失利于版权不足,战略定位动荡,但是一直没找到合理的商业变现路径,这是其溃败的根源。
总的来看,押注网易云音乐,关停虾米音乐,对当下的阿里大文娱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对虾米音乐来说,死于其曾梦寐以求的新世界,才是其最大的悲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