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那些在电子商务 “争上游”的渠道大变革中抓住机会的人,更属于在每个台阶上都力争上游的勇者。
6月7日,美国旧金山。苹果公司CEO乔布斯正式发布了引爆一波消费狂潮的iPhone 4。
6月24日,日本东京。作为首批发售的国家之一,因为时区靠东,日本先于美国上市iPhone4,开启了这款手机销售的闸门。在银座的苹果旗舰店,超过500人排队购机。同日,中国北京。一位经销商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已经有iPhone4在从东京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我知道的有4台吧,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拿到货。”
7月29日,中国深圳。一群身背双肩包的人坐在大巴上,准备从罗湖过关去香港。因为香港多家电信运营商和零售店提早到30日零点开始销售,他们不得不更早一点出发排队。这时候只要能买到一台iPhone 4,回来放到华强北的柜台上,每台就能净赚4000~6000元。
不过,真正的大卖家是在香港苹果官方网站的在线订购上。早在7月中旬,“上家”就让雇员开始不停地在官网刷屏预订;7月30日开始,甚至派人在香港中环等处蹲点,“只要价格合适,清扫一切想卖手机的人”。
据一位大卖家估计,7月30日在香港iPhone 4发售之前,包括网上和实体购买渠道在内,从内地汇聚到港行iPhone 4上的渠道资金,最少在5亿元以上,很有可能达到10亿元。实际上,对拥有大规模截流能力的“大上家”来说,从上游截流热卖产品,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行并且利润客观的商业模式。
而背后支持这种商业模式的,就是旺盛的最终用户需求和遍布在数码卖场、淘宝网店上的成千上万的“下家”。
幕后大Boss与傀儡柜面
9月20日,如果你走进北京数码产品卖场集中的木樨园,几乎所有卖手机的柜台都宣称能够提供iPhone 4。但是,如果有顾客想用传统的“货比三家”的方法在各个柜台间进行比较购买,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顾客若问价,柜台老板会先拿出一个记事本确认售价,有时候会向“上家”打个电话,然后拿出计算器打出一个数字,做神秘状摆在顾客面前。如果价格合适,顾客会被请进柜台坐下,老板到旁边再次打电话,或者直接去“上家”取货。柜台作为面对顾客的初始渠道,iPhone 4并不是每家都有现货。
网络也一样。淘宝、中关村在线、泡泡网,只要能接触买家的第一点,都有无数规模不大的网上小店,随时应付买家的在线或电话咨询,但他们未必手里就有真机。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能钓到一个买家,老板随时都能从整个卖场拿货过来卖,然后与取货地进行默认的利润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