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残酷的化妆品B2C市场,每到打折季,香港和海外一些城市的百货公司就被内地来的扫货大军洗劫一空,包括大把大把的赠品小样——对于小型的化妆品B2C来说,赠品也可以卖出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也是许多中小电商应对大电商,甚至是强强联盟的B2C们的生存之道。
淘宝上,非自有品牌的化妆品商铺已经很难生存,很多国际大品牌化妆品公司在国内通常有总代理,而总代理下面还有各级代理商。小的B2C或淘宝大卖家如果去和几级代理商谈合作,很难拿到更好的价格。“为了增加议价能力,我们正在运作一个商业联盟,意在打包这些超级大卖家,以抱团的方式直接和国际品牌商对接。”淘宝大卖家罗一这样告诉记者。这种方式如果成功,无疑会在某个层面上,加固大卖家群体的力量和效应。
最近大肆兴起的奢侈品私卖会B2C,同样面临着货源难题。因为要和奢侈品品牌厂商谈合作,加上长期做奢侈品的大代理商,逼得尚品CEO赵世诚,一改过去从事IT行业时黑色双肩背、运动电子表的装束,换上正装行头、尖头皮鞋,验货时还得戴上白色手套。“一切都是为了和一些大品牌商或代理商谈货啊。”赵世诚也开玩笑说,奢侈品圈子的人着装都很考究,自己想拿到货,必须从各个方面与上游靠近才行。
国内绝大部分以奢侈品和时尚品牌为主打的电子商务网站,货源主要来自各个代理商,主要为代理商清库存;或者直接从设在国外的工厂店购买,批量运回国内在网上销售。再加上没有品牌的授权,充分考验着上游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很多时候,创业者需要兼具马云的“煽动”能力、刘强东的“执行”能力和陈年对“体验”和“口碑”的敏感。一句话,不是个“全才”,别碰B2C。
在B2C这些“全才”玩家们看来,“货源”约等于“江湖”。这个世界里充斥着隐晦的江湖密语,大部分的网商只知道自己可以从哪里或者哪个人手里拿到货,但永远无法追溯到其他的层级,以及最上方的源头。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刘强东说“没有10年、10个亿,别谈B2C”的含义之一——江湖是需要混资历的。此外,从美国的亚马逊一直不断进行供应链的调整和变化中不难看出,在大的格局里,仅从“货”出发衍生出来的众多层级,将直接决定着毛利率。
“玩”资源
淘宝上有很多这样的发家史。某大学的学生,因为毗邻义乌小商品批发城,1万元起家,就是简单地批货、卖货,现在已经做到多少个皇冠。但是,这样的机会早已不在。而新的一批电子商务企业,都是带着资源杀入战场的,装备精良,排兵布阵,有半年就铩羽而归者,也有玩成“云渠道”的。